当前位置:景点大全 >驴友游记 >motto的旅游空间> 我要去内蒙之七:沈阳故宫博物院(1)

我要去内蒙之七:沈阳故宫博物院(1)

2021-08-02 12:21:44 motto 阅读:1887 积分:2000  
相关景区攻略:

来到故宫门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而立的两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按照与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东武西”位置,矗立在宫门两侧。沈阳故宫门前的这一种称作“木结构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牌坊,既是皇宫门前的明显标志,也做为进入宫廷区域的门户。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在清代,不仅两座牌楼间禁止路人和车辆通行,而且每座牌楼都设有可以开合的栅栏门,其外路北各有一座值房,有皇宫护兵日夜守卫。即使是官员们要进宫上朝,也须先在牌楼外几十步之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前出轿下马,接受盘查后才能恭敬地走入牌楼以内的“宫阙禁地”。由于牌楼实际上是宫前的左右阙门,所以过去沈阳人习惯上称之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文德坊、武功坊虽建于清朝入关之前,但造型和装饰都堪称精美。两坊均为主间(明间)高两次间低的形式,黄心绿边琉璃瓦顶,每间檐下内外各四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为主,彩绘为辅的装饰,翔龙飞凤,海水流云、瑞树奇花,贴金敷彩,艳丽祥和,既有皇家气派又具地方风格,在古代牌坊中独树一帜。中间坊额蓝地金字,满、汉、蒙三体合璧,除坊名外,并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可知建于1637年正月,是沈阳故宫唯一记有落成年代的建筑。

在两牌坊间南侧大清门前的区域,是一组与宫殿正门配套的建筑。东西各有奏乐亭一座,为迎送皇帝入宫出宫奏乐之处;两侧又各有平房和楼房一座(西侧楼已不存),称作“朝房”和“朝楼”,是官员们入宫前候朝的地方,每逢朝会之日和“三大节”在大政殿举行朝贺仪式时,官员们都要在这里事先按次序列队,至规定时辰入宫上殿。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现在的售票厅应该就是原来朝房的地方。

原想通过身份证网上订票,结果系统上不去,老谢只好排队等票,老于和老刘还跑回去拿了一次身份证。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开始只按通常习惯称为“大门”,两侧的小门则称“东门”和“西门”。到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用与新国号相同的“大清”二字来命名这座皇宫大门。正式定名的同时还规定,大清门及东、西翼门,要设兵丁稽察出入人员,严加把守。各级官员和侍卫、护军等,在入朝前集合于大清门时,无论坐立,都不准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宫殿方向,更不许坐立于中间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即位于御道东侧者面向西,位于御道西侧者面向东。这是因为如面向北,则有窥视宫阙禁地之嫌;面向南则背对皇宫,也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至于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视君王的重罪,当时明文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台阶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于两旁的翼门,应是供平时官员及宫女、太监等因事进出宫殿之用。

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做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沈阳故宫的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崇政殿是在东北地区极为普遍的硬山式房屋的基础上,根据皇宫正殿的使用需要加以美化,其殿体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砖石台基,前后各有加饰石雕栏板望柱的殿阶和檐廊,这样,在造型上已与民间的同式房屋产生了本质区别,成为只有宫殿寺庙中才有的高等级模样。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崇政殿在使用功能上与大政殿有显著不同。首先,做为皇宫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临朝理政之处,也就是通常所说“上朝”的地方。在后金早期的宫殿制度中,俗称为“汗宫里的殿”或“内殿”,而大政殿则是举行较大规模的重要集会时的“大殿”,在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崇政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而大政殿则更像是一座“会堂”。其次,清太宗时期国家的重要典礼,如元旦和万寿节庆典、太祖实录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员的归降等仪式,都是在崇政殿举行,而大政殿则是在元旦、万寿节等典礼的主要礼仪结束后大宴群臣的地方。第三,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见宴请外邦宾客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主要用以款待前来盛京进贡、朝觐、通婚的蒙古诸部贵族,国内庆典时的一些小规模宴会也常在这里举行。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在崇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样式相同的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与大清门、崇政殿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布局单元。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这两座楼阁虽然是金銮殿的左辅右弼,却并不是清入关前所建。清太宗时期的沈阳故宫确曾有过飞龙、翔凤两座楼阁,但应是在崇政殿后,而不是在殿前。现在二阁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座三间的小厢房(东侧)和一座二层七间的银库楼(西侧)。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第一次东巡盛京来到故宫,觉得崇政殿前左右的两座建筑高低不同,样式各异,有失整齐美观,他在故宫内各处仔细查看了一番后传下圣旨,在此新建造型相同、东西对称的两座楼阁取代旧有建筑,将已年久失修的旧楼阁拆除,把飞龙、翔凤的名称移到新建的二阁上来。于是,便有了崇政殿前现存的面貌。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其种类之多、历史和艺术价值之高,比飞龙阁内所藏有过之而无不及。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供各宫殿内陈设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制品、文房四宝等,连同备用品在内共两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宫中御用珍品;二是备皇帝至盛京时穿用和赏赐的服饰、衣料、荷包等,共四千余件;三是供皇帝驻跸期间查阅和欣赏的古籍、舆图、书画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作品三百余件尤为著名,后人曾有《盛京故宫书画录》一书专门记述。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飞龙阁内上层,原用作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满族是一个以骑马射箭著称的民族,清代的皇帝们自幼即练就娴熟的弓马技艺。飞龙阁内所藏,便是他们生前用过的各种弓箭、鞍辔、甲胄、刀剑中的一部分,从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绝大多数是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由北京送到这里的。皇帝东巡盛京时,往往要亲自登楼阅视这些先帝遗物,以示珍视和敬重。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飞龙阁下层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从北京运来的一批古代青铜器。包括商、周、汉、唐历朝所制鼎、彝、盂、盘、卣、爵、觚、钟等共八百件,按编号存放在十三座大柜中。在乾隆晚年著录宫内所藏古铜器时,将盛京的这批蒇品集中收载在《西清续鉴》一书中,成为清宫藏宝一个特殊的专项。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即成为陪都宫殿。顺治初年,定盛京为国家的“陪都”,以后又陆续设立了盛京户、礼、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将军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于城内,负责管理这一地区的相关事务。盛京宫殿作为清朝的“开国圣迹”,受到特殊的保护,日常的管理、守卫和修缮由盛京内务府和盛京工部负责。自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十次东巡在此驻跸。乾隆时期,为清帝东巡驻跸和恭贮先祖及宫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扩建,开成这座皇宫与行宫并存的积累状宫苑建筑群体。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道光朝以后,沈阳故宫饱受涂炭,“始有沙俄霸宫暴掠于前,继有日人窥盗金匮之秘于后,更有英酋图索骥入宫搜宝之举。民族瑰宝,亦为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之物,宁不悲乎?”宣统三年,东三省总督锡良据金梁之议,“奏请于盛京大内,文溯阁前隙地建设博物馆”,因辛亥举义,此事不了了之。辛亥以后,北洋主政,遂将盛京库藏之宝运往京师大内。冯玉祥将军“北京政变”后,盛京皇宫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努尔哈赤病逝之时,身后还有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共十五个儿子(长子褚英已遭处死)。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为何能继位,各方史籍说法不一。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后来改沈阳为盛京。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满文是用来拼写满语的文字。满文主要借鉴了传统的回鹘式蒙古文,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符合满族本民族语言表达要求的新满文。

满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一种。它在中国文字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领域,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皇太极脑中风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关前夕,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庄妃的六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经河南、山西顺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殉国,明亡。同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不愿投降大顺。面对李自成的顺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一片石战役击败大顺军。李自成放弃北京,率军退回陕西。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成功迎顺治帝入关,并将首都迁到北京。同一时间,明朝马士英拥护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称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为党争与宦官之乱而混乱分裂。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十王亭在大政殿前左右两侧,各排列症着五座方亭。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则相应为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这些亭子的来历,应从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说起。满族人原有一种狩猎组织“牛录”(汉语意为“大箭”),由十人组成,其中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外出狩猎时,同牛录的人都要听从其指挥统一行动。努尔哈赤在征服各部的过程中部众不断增加,便于1625年对牛录组织加以改造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男丁编成一牛录,五牛录编成一甲喇,五甲喇编成一“旗”。当时编成的八个旗以所用旗帜的不同区分。用黄、白、红、蓝整色旗的分别称为整黄旗、整白旗、整红旗、整蓝旗;另四旗用加镶边的旗帜,即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分别称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后来汉字中多把“整”写作“正”,所以就有了八旗“四正四镶”的说法。皇太极时期又在原有的满洲八旗之外新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旗帜并未改变,所以习惯上仍称作八旗。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所构成的建筑组合,正是八旗组织在当时国家中重要地位的生动体现。这里举行大型典礼时,皇帝升坐大殿,八旗各级官员都各自排列在所属旗伯亭子前,直到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官员在此“坐班”、“朝贺”时仍是如此。在平时。十王亭则是八旗官员处理本旗行政、民事、诉讼等事务的办公场所,通俗地说,如果大政殿是国家的“大衙门”,那么十王亭就是八旗的“旗衙门”。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盛京太庙,大清门东侧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观宇,内供天官、地官、水官,名为三官庙,早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就已是城中的著名庙宇了。在兴建沈阳故宫时,皇帝不但没有拆掉它,而且还继续保留庙中的香火,清入关前,有许多与宫廷有关的重要事件发生在这里,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还多次赏赐银两和御笔匾额,表示对这座与开国宫殿同在一处的庙宇的特殊重视。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为了完备陪都城的规制,传旨重修盛京天坛、地坛、堂子(皇帝按满族萨满教礼俗祭天之处)和盛京太庙。当时其他三处的旧建筑尚存,而太庙则因多年废置难以修复。于是乾隆决定把在三官庙旧址重建太庙,并举出古代宫殿前“左祖右社”(即宫阙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的制度做为依据。同时传谕,把三官庙(此时已改名为景佑宫)移至德盛门(大南门)内重建。几年后,搬迁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官庙的位置,被新的盛京太庙所取代。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东路南北两端,各有一处与在这里举行典礼活动有关的建筑,即銮驾库和奏乐亭。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鸾驾库位于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后廊式正房十一间。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銮驾库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崇政殿前的东七间楼,当时称为“銮驾音乐楼”。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年增建行宫建筑时,因东七间楼需挪改,将其内存放的銮驾乐器等移至现址,并把原有的五间正房扩为七间,后又扩为十一间,即为现状。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銮驾库中存放的物品,主要是皇帝东巡时所用的仪仗和乐器。仪仗包括轿、舆、交椅和各种旗、幡、钺、斧、枪、戟、瓜、伞、盖、扇等, 是皇帝出巡或上殿时排列在其周围,用以展示“天子尊严”的。乐器则是在清宫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卤薄乐等乐部中使用的大铜角、小铜角、画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排箫、云锣、编钟、编磬、建鼓、筝、琴、瑟、龙笛、笙、方响、拍板等等,供御驾行进和宫内典礼时所用。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这些仪仗和乐器,绝大多数都是乾隆年间从北京运来,专门供皇帝在盛京期间使用。按照制度,皇帝东巡在沈阳故宫停留的几天内,要有崇政殿朝贺和大政殿筵宴两项重要典礼,届时都须依照国家大典的仪节,在宫殿前陈设卤薄仪仗和乐队,以体现皇家威严和演奏典礼乐章。由于这批仪仗乐器每次都要用到,又没有必要在北京和盛京间运来运去,所以便永久存放在銮驾库内,一直用至1829年道光皇帝最后一次东巡,其中一部分现在仍然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现在的銮驾库主要摆放了一些宫廷生活用品。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清代宫廷艺术珍品展览地点在銮驾库,该展览精选了院藏清代瓷器、珐琅、玉器雕刻等几类文物精品62件进行展出,分3个单元展出。这些珍品不仅是当时宫廷文化和审美情趣的物质反映,更是代表了清代工艺水平的最高峰,是中国艺术史上的杰作。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明代,著名书家文征明曾多次挥毫书写《醉翁亭记》 一文,其中以其小楷和大字行书最为珍贵。

现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馆的大字行书「醉翁亭记」,书于嘉靖十六年,时年书家年近古稀,正值其艺术创作之盛年。这一长卷墨迹,气势宏大,字迹遒劲典雅,其规格纵达47厘米,横1500匣米,曾经清内府收藏,是国家级一级文物,亦是沈阳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天资不算聪颖,但学习十分勤勉。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从吴宽、李应祯、沈周等。文征明的仕途不太顺利.屡次科考不中。直到54岁时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参加考核,授翰林待诏一职。此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购求其书画的人很多,他本人却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三年中三次上书请辞才获批准。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以翰墨自娱,无意仕进。文征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他擅画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尤以山水著称。山水得沈周指导,学习宋元诸家,主要表现文人生活题材。他的山水画有“粗笔”“细笔”两种风貌,人称“粗文”和“细文”。但细笔是其主要风貌,最具特色。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清明黄纳纱五彩金龙夏朝服:清代光绪皇帝载湉御用。此朝服是夏季礼服之一,为其登基、大婚、万寿圣节、祭天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礼服。为明黄颜色,是一种披肩领、马蹄袖的大襟袍。披肩为黑纱地纳纱绣平金龙二条,上衣两肩和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饰有传统纹样十二章,间以五色云纹,下幅为平水纹饰。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珐琅器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简化为拂菻。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台上五宫建筑是指位于中路中轴线上崇政殿和凤凰楼之后的寝宫部分。盛京皇宫内,多为庭院式建筑。而凤凰楼高台上的后宫生活区,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以及次西宫永福宫,五宫围合成合院式,与清宁宫东西墙外靠北侧的两座配宫一起,构成皇太极时期的后宫建筑。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四大配宫均为明间开门,室内两侧次间和稍间形成两个“卐”字形炕面,加上暖阁内的一铺炕,共计七铺炕。清宁宫除做为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外,还兼作皇宫内家祭和家宴的场所,因此将门开在东次间,形成东稍间,封闭成“东暖阁”用于居住,西侧四间贯通成适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间布局。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西路北侧的一组建筑,最南面是位于嘉荫堂后的三间悬山屋宇式宫门,入内即为这一区域的主体建筑——文溯阁,是专为存放《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座著名藏书楼之一。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文溯阁的建筑形式,与其他六阁一样,都是仿效浙江宁波范氏的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当然这只是在结构上,而其具体的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宫廷建筑的标准。阁的外观为两层,每层六间,但西侧一间宽度只有其他各间的一半,并不用作藏书而是安设楼梯的地方。表面看来,这半间房似乎有些多余,其实这种故意凑成六间的格局是有“讲究”的。因为宁波的天一阁是按照《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这种观念“以水克火”,避免藏书楼失火而使珍贵的书籍受到损失,这也正是文溯阁等七阁模仿天一阁的主要用意秘在。一个大屋顶下的六间房屋,即是象征着“天一”和“地六”的。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文溯阁建成后,七十三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盛京故宫。面对新建的书阁和收藏其中的《四库全书》,这位太平盛世的“古稀天子”感慨万千,十分庆幸能够在祖先宫殿里亲眼看到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其后,还在盛京内务府专设六品官一人,负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管理和保护。文溯阁东山墙边,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内立满汉合璧文字石碑,正面刻《文溯阁记》,背面刻《宋孝宗论》,都是乾隆皇帝御撰文。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文溯阁后的院落中,有仰熙斋七间,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从皇帝所题“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等对联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应是与藏书阁配套的书斋。出仰熙斋北门,另有一进院落,正面为九间殿,东西各有配房三间,由其所处的位置和有关殿内陈设的记载看,这里也应该是与仰熙斋在布局和功能上结合使用的建筑。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礼舆,是清朝时供皇帝上朝、祭祀时乘坐的十六人抬大轿,与轻步舆、步舆合称“三舆”。礼舆的叫法始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太平车是从远古沿袭下来的一种古旧车辆,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结晶,主要使用在中国平原地区。据《路史后纪》载:奚仲发明车辆,夏禹时期封奚仲为夏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由于天中地区盛产造车的上乘之木“槐”,而将奚仲分封到这里,并以奚仲五世祖少昊之名“挚”为其国名。

奚仲是枣庄薛城人,滕州市与薛城区之间的陶庄镇驻地西南5公里的奚公山上,山上有古冢两封,北为奚仲墓,南为冉求墓。两墓东50米有车服祠,亦称奚公祠。薛国故城内有奚仲庙,奚仲庙故迹依存。

乾隆年间,每次篡修玉牒(爱新觉罗氏皇族的宗谱),都要将一份由京运至盛京尊藏。出京前将玉牒放于特制的彩亭内,皇帝亲自恭送到盛京后,玉牒亭先被抬至崇政殿前,众官行三拜九叩礼之后,再送玉牒入敬典殿尊藏。

沈阳故宫博物馆 @motto

篇幅所限,只能下篇继续。

motto的游记列表
微信扫一扫,免费获取9000景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