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景点大全 >驴友游记 >碧波流烟的旅游空间> 梵帝冈见闻及遐想

梵帝冈见闻及遐想

2022-10-29 10:29:45 碧波流烟 阅读:1141 积分:2000  


       经过一夜休整,精神体力基本恢复,上午八点半我们出发。我对国中之国还是充满了好奇。心想它们的国境线是怎么划分的,会不会像我国与越南在友谊关的分界线一样,有一个明显的边界,还赫然立着一个标志性的界碑。但我们走近一看,噢 ,这里看不到国界线,也没有界碑,其实人家就是一堵墙,那是梵蒂冈城的城墙。正如大家在图片中看到的树荫的那一边,有一堵高高的围墙一样。这就算是梵蒂冈与意大利的国境线了。梵蒂冈的国家安全事务是由意大利代管的,除此之外,听说梵蒂冈作为一个国家,它有自己的国中宫院、教堂、邮局、电台、火车站、飞机场和图书馆等机构。人口虽然不到1000人,但雇员有3000人。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即梵蒂冈城。它在联合国派有观察员。公元八世纪时,加洛林王朝的首任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周围的一些区域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至1870年,罗马城爆发过反抗教皇的人民起义,意大利国王进驻罗马,意大利完成了统一。这以后教皇权力被剥夺,被迫退缩居住在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内。到了1929年2月11日,签订了一个《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正式承认梵蒂冈这块地方归属教皇,并规定从那年的7月起梵蒂冈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全称叫梵蒂冈城国。

       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领袖。听说这位教皇任职是终身制的,但不像其他君主立宪的国家,教皇不能世袭。我们的导游好像对教皇的选举比较感兴趣,他讲了许多教皇选举时候的趣闻。教皇死后,世界各地选出12位红衣教到梵蒂冈,成立一个红衣主教团,他们聚焦在西斯廷小教堂,进行与外界隔绝的选举,必须有三分之二的多数选票才能选出新的教皇。但多数红衣主教都想自己当选,因而彼此竞争激烈。当今的教皇是第264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他于1978年10月16日当选。他原籍波兰,是四个半世纪以来的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皇,据说登基后不久即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平反。

      早就听说参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虽然免费,但要排长队等候。幸运的是我们团经导游联系,进入圣彼得大教堂之前,已经讲好请一位中文导游讲解,其耳机费,快速通道费用每人35欧元。作为一个自费项目,对导游对我们团成员都有好处,特别是免除了我们在烈日下爆晒等候之苦,确实也值得。这样,我们比较顺利地通过快通道安检,没有等多久,就进入了大教堂。

      这里的安检还是比较严格,这里的安检人员是不让拍照的,这让我十分憋屈。但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我还是对这里的神职人员,进行了观察。我发现这里值班的修女是黑人,我们进入大教堂时,离用中餐还有一个半小时,但她们好像已经在用特别简陋的中餐了。足见她们工作比较辛苦。当然我对于她们的工作性质及其职责一无所知。等到我们团队的人员都通过安检,我立即暂时收起我的相机,准备认真听听我们新请的讲解员的对我们这次参观的大体安排。

      在佛罗伦萨参观时,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耳机”。这是一个对参观者和讲解员都很实用的小电子产品,讲解者使用一个包括话筒和耳机在内的发射器,每位参观者发一套有一个小耳塞的接收器。在一定的区域和波段内,一个小小的参观团体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电子网络覆盖域,你如果因故离开你们的团队较远,你的耳机就会出现讲解员的声音变小、失真或电子干扰信号,这时,你必须赶快找到你的团队,以免掉队。这对我来说,更特别实用。因为我经常需要调整相机的拍摄参数和选择好拍摄的角度,从而耽搁了听讲解和远离队伍。耳机经常提醒我要快快跟上队伍。

       我们有一名从武汉就带领着我们团队的小帅哥导游小周,他尽职尽责,服务态度良好,从米兰下飞机后,我们新结识了一位我在游记之一就介绍过的才华横溢的袁导。这两位导游和大巴车司机一直陪伴我们整个欧洲之行。今天我们来到罗马参观,又结识了一位刚才提到的新聘请的胖胖的大个子北京来的讲解员,除了在这个圣彼得大教堂参观之外,到罗马的纳沃纳广场、到万神殿和许愿池参观,都是这位穿褐色短衣裤,理着平头一口京腔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这就是所谓的“罗马深度游”,也是一个自费项目,每位游客需要付费65欧元。导游同志很辛苦,在海外长期工作也不容易,我们表示理解。我们这位新地陪导游姓张,他虽不修边幅,但普通话绝对纯正,作为世界上最大教堂的讲解员,他的知识储备充足,面对各个塑像和壁画侃侃而谈,而且引经据典,说得是掷地有声头头是道。因为接纳的讲解场次可能较多,他的男低音嗓门还略带点沙哑,这使得他的讲解更具有几分迷人的魅力。

       我自以为自己带有特殊的使命,不能够老跟着他听讲解。因为我一进到教堂的大厅,就被众多的浮雕、圆雕,壁画、油画吸引住了。雕塑和壁画的主题及人物多半是圣经故事所涉及的场面和人物,他们基本上将若大一个教堂建筑物的内墙栏柱点缀得让人目不暇给。你低头可见,你抬头仍见,你左顾能见,你右盼也见,甚至你跟错了队伍,你走错了参观路线,除了看见参观的人群面对面地迎着你走来外,就是这些活龙活现,赫然出现在你视野前的雕塑艺术品或壁画精品。

      细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的面容和善,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在虔诚祷告,有的在指点迷津,有的表情凝重似有心事,有的目光狡诈心怀鬼胎。有的已遭人陷害而显得无可奈何,有的正出卖朋友藏不住做贼心虚,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其表情及肢体语言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我贪婪地只想将他们全都收进我的相机里,只可惜教堂内的光线幽暗,加之不允许使用三角架和闪光灯,这样的条件,我知道照片的质量是会大打折扣的。虽然我使出浑身解数,尽量调大感光度,使用大光圈,努力把稳相机,尽可能延长一点暴光时间,但整理出来的照片仍然有一大半不能用,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不能将这里美不胜收的艺术作品以照片形式传给我的朋友,心里着实惭忸不安。

      刚才说过,教堂内样样是宝贝,遍地是黄金,里面的展品我也只能挑选几件给我的朋友介绍。上边这尊《哀悼基督》雕塑,表现圣母玛利亚将十字架上的圣子耶稣解脱下来,并让其躺卧在自己身上的情景。圣母那悲痛欲绝又需要压抑且无助无赖的表情,是一种她对死去的儿子的悲痛与她对上帝意志的顺从这些复杂的情感纠结在一起的表情,在这作品中可以说是表达的淋漓尽致,叫人看着就心酸。因为圣母知道这是上帝的旨意,自己的儿子要为人间的平民顶替原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她为了让儿子安息而需要将他解脱。花岗岩雕刻下的耶稣全身稣软,十分安祥而又舒适地横躺在母亲的膝间和怀前,他那软弱的身躯与圣母宽大厚重的衣袍形成了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生动鲜明的对照,它能让人驻足良久,即便是离开,也还忍不住会再来一次苍凉的回眸。这尊雕塑采用的是一种我们摄影业界所称的三角型构图,艺术家一般将其称为是金字塔式的构图。作品形象逼真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整个罗马城都沸腾了,那是1499年,当时的罗马艺术界难以置信这尊雕塑是出自一位24岁的年轻人之手。这就是当时的米开朗基罗不得不在作品上刻下自己名字的原因。这也是米开朗基罗惟一留有题名的作品。据说在1971年时,曾有位精神病人,敲坏了这件尊贵作品上圣母的面颊,从此后,这件作品就只能存放在玻璃框内供人欣赏了。我引用的这张照片的右侧有一条自上而下的大玻璃连接的缝隙线条,让这图片美中不足。有朋友说可以帮助我用一个软件消去这条黑线,我却想让它真实地还原它的原貌而谢绝了朋友的好意,因为我的许多学生说过要跟着我的镜头走天下的,我想给他们一个我所见到的真实的世界。接下来,我要向朋友介绍《圣彼得大教堂祭坛上的青铜华盖》。

      1598年,出生于那不勒斯的贝尔尼尼自幼跟随父亲学艺,他父亲是佛罗伦萨的雕塑家,他本人25岁进入教廷,为罗马教廷前后8个教皇服务了近半个世纪。1624年,他受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委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了一件雕塑与建筑密切配合的作品。这即是大教堂祭坛上的青铜华盖。这里是四根粗大的极富装饰性的螺旋形青铜柱支撑着富丽堂皇的顶盖。其间有精美的花纹和十字架圆球,顶盖上方四角有天使的雕像,作者似乎有意让他们成为华盖的守护神并与华盖融为一体。我这张照片的华盖前方有个半圆形栏杆,因被游人阻隔而看不到,栏杆上面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华盖的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听说还只有教皇才有资格在这座祭坛上面对朝圣者举行弥撒。

       既然提到贝尔尼尼,我们就不得不回过头来简述一下这大教堂的建筑历史了。前面大家已经见识了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之浩大。广场的西边就是圣彼得大教堂。在基督教徒的心中,这就是上帝居住的房子。平时我们说这教堂是中世纪建造成功的,但它实际上在公元4世纪时即已经开始兴建了,前后经历了1300多年。整个大教堂的建筑过程几乎与基督教的发展史同步。大教堂的名字是来源于广大信徒对彼得的纪念。彼得是耶稣的大圣徒,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耶稣为救世主的人。他的名字为耶稣所赐,“彼得”有坚如磐石的“磐石”之意,有些资料上将它原来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发音翻译为伯多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彼得被众圣徒推为首领,开始创建基督教会。还在公元1世纪时,基督教逐渐从巴基斯坦传播到罗马。当时即引起罗马统治者的一阵恐慌,因为当时罗马社会信奉的是以希腊神话故事为源头的多神教,而基督教则是一神教,自然与当时罗马正统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当时尼禄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从公元64年开始残酷地镇压迫害基督教传教士和信徒。作为基督教会创始人的耶稣大圣徒彼得当然难以逃脱,他被尼禄残忍地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彼得当时要求将他的头朝下行刑,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与耶稣以同样的方式死。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的中央,就是当年死刑的执行地,那时候这地方还是尼禄的跑马场。彼得的遗体就在当地埋葬。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为首任教皇,以后的教皇都是他的继承人,据说他们也是基督在世间的代表。

       听我们的导游说,是尼禄自己想要青史留名,要将整个罗马重新修建一座新城,秘密派人放火烧了全城的旧房屋,同时嫁祸于人,说是基督徒放的火,这样就来了一个对整个基督教徒的残忍大屠杀。但圣徒彼得以及众多基督教徒遭尼禄迫害后,基督教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了。彼得死后300年,罗马的统治者看到基督教徒越来越多,也考虑到多神教的信徒难以统一,而基督教是一神教,相对于多神教,比较容易掌握控制,可以利用基督教徒思想行动比较统一的特点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于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君士坦丁大帝转变了对基督教的看法,一改过去对基督教的镇压为包容。他本人作出姿态,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一个小教堂,表示对彼得的平反昭雪。他的儿子孔斯进一步扩大了君士坦丁的思路,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孔斯为了表示对基督教天主的崇敬,更是大兴土木,将原教堂推倒,建成了一个数倍于原教堂规模的大教堂,这就是最初的老圣彼得大教堂,落成时为巴西利卡式建筑。

      在此后的十多个世纪里,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圣彼得大教堂又经历过多次整修、扩建和重建。每经历一次大的扩建或重建,它的建筑风格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历一些改变。君士坦丁第一次修建的教堂是希腊神庙式的,后来就逐步演变成了古罗马式样,其平面的十字结构也从希腊式改变为拉丁式(拉丁式的十字是横短纵长),但是,不论建筑风格以及建筑布局和结构怎样变化,整个教堂的中心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彼得的墓一直处于十字的中心 。到了16世纪,教宗朱里奥二世发起重建圣彼得大教堂的提议,这项浩大的工程于1506年破土动工。经历了长达120年的漫长岁月,教堂的重建工程吸引了当时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等人,他们都相继主持过大教堂的设计和施工,一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后的教堂的长度,包括门廊共有230米,拱顶的高度是38米,可同时容纳6万人做弥撒。现在我们见到的大教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巴洛克式建筑。教堂外的圣彼得广场庄严宏伟,导游介绍这是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一生中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杰作,完成于17世纪。从空中看,它就像是以教堂为轴心而向外延伸的一个巨大衣夹的两个半圆形夹片,大概是象征着教会对世间万物的忍让和包容。仔细看,这大衣夹原来是拥有两个对称的四排共284根德斯金式圆柱和88根方石柱组成的半圆形长廊,长廊的上方雕塑有近百位有名的圣人雕像。

       严格意义上说,1626年完工的圣彼得大教堂还只是教堂的一个外壳,其内部的装修工程同样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这项工作交给了完成教堂祭坛青铜华盖的贝尔尼尼。他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进行内外装饰。贝尔尼尼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积极倡导者,他所主持的装饰工程,包括教堂祭坛的青铜华盖,都赋于教堂浓厚的巴洛克艺术色彩。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它的主要特征是大量使用圆形、梅花形、椭圆形、圆瓣十字形等图案,雕刻的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在室内则大量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甚至是金等装饰材料,让建筑物或室内的装饰显得华丽、壮观。

      贝尔尼尼按照巴洛克装饰风格还设计了一款镀金的青铜宝座,即《圣彼得宝座》。这实际上是一个雕塑群,宝座的上方雕刻有金光四射的荣耀龛,作者特别设计这四射的光芒中央安装了透光的彩色玻璃,这位于正殿尽头的彩色玻璃的中央是一只翼展达1·5米的圣灵信鸽。只可惜我们参观大教堂的时间太短,我来不及换一支长焦镜头将它单独拍摄清楚。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信鸽让自然光线通过它而衬托出这宝座更显神灵般的肃穆、庄严和秀美。硕大腾空的宝座造福人类,普渡众生的意义,被围绕圣灵信鸽彩色玻璃亮光的天上众神赐给人间福祉的镀金浮雕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得圣彼得的盖世之功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宝座嵌象牙饰物的木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代表教皇权利的至高无上。整个座椅的四只脚弯曲着,被两个红衣主教和两个修士模样的人用授带轻轻托起。宝座的后方是镀金的向上升腾的祥云,象征着勤劳善良的信徒,将在圣彼得及以后的教皇指引下远离邪恶,造福人类并升入天堂。总之,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让整个宝座更显弥足珍贵,更加灿烂辉煌。有人传说这宝座群雕中的木椅是圣彼得坐过的真正御座,但这一闹剧被一番严格的考证所终止,后来证实这木椅为公元8世纪就曾经统一了西欧大部分领土的加洛林王朝的国王泰查二世所赠。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任国王就是丕平三世,据说他个子不高,有”矮子丕平“的绰号。历史上这些个子不高的人却拥有惊人的能量。他得到教皇的支持,便独出心裁,精心安排了一次在苏瓦松召开的大会,隆重宣布教皇的所谓“决定”,这样原为法兰克王国宫相的他,便名正言顺地正式篡位称王。丕平即位后不久,为了感谢教会对他的巨大支持,两次出兵意大利。公元756年,丕平将他占领的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这就是“丕平献土”的来历。这样,他不但创立了加洛林王朝(751—987年),也缔造了“教皇国”。

       我在感慨如果没有“丕平献土”,也许我们还看不到如此大规模的教堂的时候,突然间想到这是通过战争得来的土地。我的祖国母亲曾遭受过八国联军的侵略,意大利也参与其中。就是说,享受过如此厚重宗教文化熏陶的人,也会到别国的土地上充当强盗,这让我良久难以释怀。正当我陷入沉思,我的耳机发出了刺耳的杂音,我得赶紧寻找,跟上我的队伍。原来我们的团队正站在教堂中央著名的大拱形屋顶下,即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窿屋顶的下方。我赶紧凑过去,跟着团队人员的眼光抬头往上看,这时又一次感觉大教堂的宏伟壮观。听导游说这穹顶周长有71米,顶盖最高处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  

      导游说米开朗基罗是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他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原来的设计者颇有争议的圆顶。我们见到的圆顶基底廊檐往中央数,共有九层人像或图案,圆顶被规则地划分为十六等分,算起来,即便不包括屋顶最高处的壁画,共有近150张人像或图案,张张人像各有其特殊的神韵,个个栩栩如生。经历数百年,各个画面的颜色仍然鲜艳如新,真让人赏心悦目。

      但是,大教堂的展品装饰越是精美,越让我强烈地联想起近代中国被世界各国列强蹂躏,国家无数宝贵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难以追回这一痛苦又尴尬的事实。一个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文明古国的臣民如何继承和捍卫优良的文化传统,如何跟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如何从悠久的历史中吸取避免战争争取持久和平的经验教训的问题。联想到国内正在积极筹备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和阅兵活动,落后就要挨打吗?弱国真是无外交吗?世界各国人民应该能够理解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在回顾历史往事时,痛定思痛地总结经验教训,要加强国防力量,建立现代化的海陆空三军,以保卫和维护持久的世界和平。圣灵信鸽或许就是挪亚方舟故事里的那只鸽子,它衔来橄榄枝象征着灾难和动荡的结束,和平、安宁和新的生活的开始。如果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派政治力量(包括各种党派社团,各种宗教信仰),都能够在一个相对的大体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该有多好呀! 那将是一个远离猜忌和仇恨,狂妄和愚昧的世界,是一个消灭了贫穷和饥饿,根治了严重的传染病,治理了环境污染的地球上各国共同繁荣的世界。

       虽然我在痴人说梦般的想着想着,但我手里的活儿没有停下来。面对这些难得一见的世界级艺术珍品,我还是按照前面提到过的方法,让相机忙个不停。我们进门时因匆匆忙忙,一些景点没有仔细看,惟恐不能早点进来。要结束参观了,我抽空换了支长焦镜,心想出大门后,能把高处远处的景点拍得清楚一些。阳光虽然将我们每个人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还是找到了矗立在广场左侧的圣彼得高大的表情凝重的雕像。因为近中午时分,太阳光从雕像的头顶偏右侧照下来,它让雕像的眉棱格外突出,目光更加深邃,眼神更显矍铄,更能表现出他谦恭而双坚强的性格。看上去他矜持自信,镇定自若,面带着有几分苦涩的微笑,他右手持有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送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丝丝皱纹,围绕着上唇及下颌周围的束束浓密而又弯曲的胡须,还有身上层层折叠的线条圆润流畅的长袍,均在艺术家手下雕琢得细腻入微,丝丝入扣。整体上看,作品表现出当时圣彼得承受压力,不畏强暴,坚信教义,坚持传教的顽强精神和铮铮傲骨。这的确不失为一尊让信徒们心悦臣服,顶礼膜拜的圣人雕像。

       除了圣彼得雕像外,我手里的确还有很多拿得出手的画片,我原来都让它们来到了我这篇文章的版面,后来,为了文章的简洁,我不得不将这些个照片删除。如果大家想看到我在大教堂里清楚见到的各种艺术品,可以登录我的博客,看我的网易相册或博客相册,那里可以满足部分网友的好奇心。

后记:一些朋友劝我发一个这篇文章的图文版,他们想对教堂的整体面貌来一个先睹为快,我也只好应邀这么做了。以下是一些我自己拍摄的教堂内部的照片,供大家欣赏。


    (本人拙作《欧洲六国旅行游记》已经上传三辑,仅“之三”中有一幅圣彼得大教堂空中鸟瞰图,系引用“百度百科”图片,借此机会向百度百科图片社表示诚挚的谢意。除此之外,其余文字为本人独自编辑,图片为本人尼康D3S相机所拍摄,特此说明。)


微信扫一扫,免费获取9000景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