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浏览的感慨
来到欧洲的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看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梦幻般婀娜多姿的身影。它是一个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也是亚德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最重要的港口,素有“水都”之称。人们说它是建立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因为它是建在距离陆地约4000米的海边浅水滩上。如果你稍微有点想象力,在看意大利地图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意大利比作是一位性感女郞的豪华长筒靴,而威尼斯正是镶嵌在那长筒靴齐膝关节近腘窝处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威尼斯的四周均为海洋环绕,仅在其西北角上有一条长堤与大陆相连接。来之前,在我们团的大巴上,知识贮备丰富的袁导就跟我们讲了有关威尼斯的来历。我听了袁导介绍,马上想到我所下放的湖南省沅江县,自东汉以来,当地人就开始以围湖造田的方式,在洞庭湖区枯水季节,在地势较高露出水面较多的一些地方,由附近的乡绅合伙出资,请大批民工筑起一个一个小垸子。这些小垸子在外湖涨水时有防范洪水的作用,因此又称为蓄洪垸。每个小垸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当地村民的祖辈们迁徙到此,后来定居修养生息的地方。八百里洞庭因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条江水汇聚湖区时带来大量的泥沙淤塞,导致湖面逐年缩小,湖水变浅,这就使洞庭湖周边或中央的若干区域进行人工围堤垦殖成为可能。1954年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使当时的洞庭湖区共溃垸356个,溃渍灾面积588万亩,占当年洞庭湖区耕地总面积的87%,受灾人口达162万人。后来政府水利电力部门为了增强湖区人民和农田的抗洪涝灾害能力,组织广大农民兄弟将许多小垸子废除,将数个甚至十数个小垸子合并成为一些功能齐全的大蓄洪垸。如今洞庭湖区共有重点蓄洪垸24个,基本解决了湖区人民防涝抗灾问题。1968年底我们下放的这个大蓄洪垸属于大通湖东垸。这个大垸集雨面积80.45万亩,包括有6个乡镇、场,210个村民委员会,垸内人口33.58万人,耕地面积41.87万亩,有一线防洪大堤88.33公里。我们知青点的茅草屋就建设在废弃的原小垸的旧堤上,它离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垸的属东洞庭湖的漉湖大堤不远。宏伟的漉湖大堤海拔37米,大堤相对高度9米,大堤面宽10米。难怪我觉得它是那么那么大,那么那么高啊!我抬头远眺,这边看不到堤岸的头,那边看不到堤岸的尾。如今这个大垸内共有电力排灌站216处,装机381台,解决了丰水季节排涝,枯水季节抗旱问题。我不知道古时候那些小垸子在洞庭湖的丰水季节是如何排涝,在枯水季节又是如何引水的?但我想,至少公元1世纪就开始的东汉时期湖南人的围湖堤垦殖与5世纪时的威尼斯人树木打桩围海堤垦殖的难度都不会小到哪里去。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先辈们都经历了智慧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劳动,为我们后代创造了如此美好的高度发达的世界文明。想到这些,我就为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些傲慢、自大、轻薄和懒惰而悔恨不已。
威尼斯的历史大概开始于公元453年,很多资料都是一个说法,即说当地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这个所谓“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指在秦汉时期我国北方袭扰我北部边境好几个世纪的匈奴人。我国史学家班固笔下的匈奴人以游牧为生,他们饲养动物中以马、牛和羊为主,他们经常迁徙,为的是寻找水源和牧草;因此,他们不可能耕种农田,也不建造房屋和城市。他们没有文字语言,孩子们从小学习的项目就是骑马、射箭和打猎。身体健壮的成年男子个个勇猛彪悍,均为骑射高手,都是各个部落的骑兵成员。生活较为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发动战争。与敌人距离较远时,他们发挥射箭的特长;而与敌方短兵相接时,而改用刀和矛。他们在战斗中俘获的男人或女人将成为他们的奴隶。他们喜欢设置陷井,迷惑包围他们的敌人,如果谁将敌方士兵的尸体带回来,他将继承死者全部遗产。他们不知诚信为何物,口头作出的承诺虽然有时也能兑现,但也会经常反悔。他们不那么讲究礼仪,最好的食物是让给年轻强壮的人吃的;父亲去世,儿子妻其后母,兄弟去世,弟弟妻其兄嫂。我国汉元帝时的王昭君为和亲,出寨嫁给匈奴人中较为温和豁达的呼韩邪单于,其夫逝世后,不得不忍受极大的屈辱,随匈奴传统又嫁给单于前妻所生的大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并又生两女。这就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匈奴蛮人”。这位美国加州历史学教授形容匈奴人的进攻,由于他们那些可怕的外貌,组织周密的恐怖政策让罗马人和日耳曼人闻风丧胆。罗马的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更是将他们说成“几乎粘在马上”的人,说他们“体态奇形怪状,相貌奇丑无比,不由使人认为他们是双足野兽......”哦,原来主要是匈奴人,让当地的农民和渔民不得不离开家园,来到亚德里亚海中这个小岛上来垦荒。
最初来到威尼斯这片海滩上的居民大概是看中了这里冲积土质的肥沃,看中了离这里不远处的意大利北部茂密的森林,建造房子打地基时又考虑到可以海运过来的大而厚的伊斯特拉石头。原来威尼斯这片小渔村的土地松软,像一些沼泽地一样,稀泥巴可以没过膝盖和大腿。为了在这片淤泥中求生存,最初的威尼斯人就砍伐大量原始森林中的大树,将这些树木加工成粗大的木桩插入威尼斯海滩这片松软的淤泥中。在此基础上,将从亚德里亚海运输过来的防水性能极好的伊斯特拉石铺在木桩上,再在这些石头上砌上砖,建成一幢幢建筑物。啊,真不容易!这比洞庭湖区人盖我们知青点的茅草屋麻烦多了。如今,我们看到童话般的色彩斑斓且各具建筑风格的威尼斯建筑,感慨之余,不得不对这里勤劳勇敢的人们心存一份敬意。很多资料上都说“威尼斯城市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真还像是那么一回事。
也有人说,为了建设威尼斯城,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几乎被折腾光了。威尼斯城沿海岸有近200栋宫殿和豪宅,还有七座教堂,它们大多建于14世纪到16世纪。我们的导游就给我们介绍过威尼斯的房屋建筑风格和颜色搭配。这里的房屋建筑有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巴洛克风格的,有像米兰大教堂式样的哥特风格的,还有独特的拜占庭风格和威尼斯地方风格。最有特色的是这些建筑物的地基都淹没在水中,虽然我们刚听导游讲过,但真正看到实情实景,还是惊叹不已。离这座城市还有一段距离的海上,人们远远地望过去,它就像是海市蜃楼,又像是从海水平面冉冉升起的儿童最喜爱的迪斯尼乐园。这个不到8平方千米的城市,纵横交错地被177多条大小河道分割成了118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借助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连接。
威尼斯运河中较大者,称之为大运河。像一条喧闹不已的大街,南来北往的各色船只川流不息。与其看各具豪华气派的动力船只,倒还不如看威尼斯最具地方特色的贡多拉,因为它很像我视为第二故乡的洞庭湖的小木船。洞庭湖众多的蓄洪垸内,各个乡镇、各村组之间均有密密麻麻的水网(所谓水网,有点像贡多拉所到之处的小运河,湖区人叫它们“港子”)相通。
特别是我们下放的那个年代,就与现在的威尼斯一样,是看不到汽车的。所有的运输,大的包括运送公粮、棉花、芦苇和湖草,小的包括家庭的打米、赶集、逛街、接亲访友的等,全靠通行在蓄洪垸内四通八达的小水道上的小木船承担。我们在湖区乘坐的小木船远没有在威尼斯看到的贡多拉漂亮,但用于运送公粮、芦苇和湖草的木船较大,那是生产用船。我们知青乘坐的小木船就有点像贡多拉,有的甚至比贡多拉还要小,那是专门用来采莲的。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乘坐贡多拉在水城各个狭窄的小巷子里游荡。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有听到和感受过潘锡凤等人所著的《玩透意大利》书中所介绍的“贡多拉船夫亘古悠扬的歌声,穿梭回荡在一条条迷宫般交错的运河”。最初,我上得贡多拉小船,满怀希望,时不时盯着船夫的脸看,看他会不会一下子来了情绪,引亢高歌起来。
可惜,直到我们游完全程,上得岸边,也只听见他与他们的同伴打打招呼,丝毫没有来一曲的意识。其实在贡多拉上游览行程刚开始不久,我好像就意识到听“亘古悠扬”的意大利民歌是没有指望了。因为那天下午那么多的贡多拉船夫就没有一个开了腔的。
我注意到每个贡多拉船夫备有两套划船工具。一根是纯粹的竹杆,是浅水区撑船用的;另一种是木制的向下渐渐增宽的划船用的长浆。贡多拉船夫所站立位置的右侧,竖立着一根弯曲且粗壮的像是向后张开圆嘴巴的鱼头状摇撸用的小木桩。贡多拉在深水区需要较快速度行进时,船夫们即可用手中的长浆依托它而行使摇撸的功能。但我欣赏的还是他们那些个熟练的贡多拉上撑杆的动作,因为这熟悉的情景又会将我带回到东洞庭湖,带回到我青春的岁月里。
什么叫知青?有人说:“苦,但时不时还快乐着的城里来的年青人就叫知青。”我们知青点有位经常穿着蓝色灯芯绒夹克的帅气小伙子叫林小康,他出生书香门弟,不但穿着时髦,举止文雅,皮肤白净,而且会唱很多中外民歌。每逢我们知青赶集,帮生产队或帮自己买回来大量急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并装满一条小船的时候,我们就会极力推荐林小康掌舵,因为他掌舵就有可能听到他的歌声。洞庭湖大垸内的小河沟比贡多拉经过的威尼斯小运河宽不了多少,但两岸是供人拉纤行走的小道。我们十来个知青合用一条小船,运送我们从南大膳镇采购的什物。十根纤绳十人拉,本来就说说笑笑如同散步样,但这时候我们最能放松自己心情的是一边拉纤一边听林小康唱歌。一年四季都有这样的机会,林小康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唱着不同的歌。冬天他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歌词中“今后苦难在等着它”额外叫人心情沉重;秋收时节他唱加拿大歌曲《晒稻草》,秋收的喜悦加上含蓄的爱情歌词让我们心花怒放;夏天他唱捷克民歌《牧童》“中午的太阳啊烤得慌,你为我把歌儿唱一唱”让我们都觉得太阳也不那么讨厌;春天他唱电影《十字街头》里的主题歌《春天里》,因为春天也是当地村民和我们知青粮食比较紧张的时候,歌词里“没有钱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哪怕老板娘做那怪模样。”小康唱到这里,他那活泼调皮的表情,让我们忍俊不禁,我们常常是含着眼泪开怀大笑的啊! 最有趣的还是小康唱爱情歌曲的时候,那个年代爱情歌曲可是被禁止的哟。他无所谓,他知道自己嗓门好,咬字准,不跑调。因此,面对拉着纤绳荡荡悠悠的尽头那些个频频回头的男生女生,特别是那些对他含情脉脉女生,他处之泰然,表现得落落大方。 我还是第一次听与我年龄相仿的男生,当着众多女孩子的面放声歌唱《敖包相会》这支热辣辣的爱情歌曲。如果是现在,这不算什么;但那可是文革期间,弄不好是要遭批斗的哟。当时我就觉得小康他真够哥们的! 还有就是那些女生频频抛出来的媚眼,连傻子都会看得懂的。我们有好几个男生都心生妒忌了,因为他们暗恋的女生也对我们的歌手大送秋波,这让几个小伙子实在受不了。但小康却总是装糊涂,我就知道,我们小康的心早已经被我们村里七婶子的女儿凤妹子勾走了。凤妹子可是个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百里挑一的漂亮村姑呀!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李春波先生创作的歌曲《小芳》能够在我神洲大地不胫而走,看来小芳的原形真还是遍布全国的。虽然我没有在知青期间遇上一个村里的“小芳”,但林小康那圆润的歌喉,他唱的众多我感觉新鲜的民歌,以及那些写进我心坎里的歌词,还有那些让人如醉如痴的九曲回肠般的优美旋律,曾无数次抚慰着我那充满着渴望的心田,扎扎实实的的确确帮我度过了那个年代。我乘坐在贡多拉上想起了往事,自然走神,连岸边的休闲的威尼斯姑娘们好像都在笑我。当我有所察觉,将相机对准她们的时候,姑娘们的眼光似乎又在逃避。呵,这就是生活,刚刚我从梦里水乡美景中醒来,又仿佛被现实生活中的威尼斯水城人文美景所陶醉。啊,命运之神对我真还算是眷顾的!
就这样,我结束了愉快的贡多拉游览之旅。我那深藏着的酸楚的甜蜜回忆,我那饱含着幸福的青春联想,还有威尼斯女孩那些羞怯的眼神,或多或少能够弥补我没能听到贡多拉船夫亘古悠扬歌声的遗憾。
本来我们从威尼斯一上岸,首先到达的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区,这个区以圣马可广场为中心,这里从来就是威尼斯的政治和旅游的中心地带,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从汽船上下来,沿着圣马可区海岸边的步行街道向西走,不久即可见到著名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由石头建造的叹息桥。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于1809年至1811年间曾在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和意大利等地旅行。这一时间段正是欧洲各国君主的神圣同盟迫害摧残各国普通民众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时期。拜伦目睹各国人民所受到的专利政治的压迫,以及他们不屈不挠,争取解放的战斗精神。写下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其中的第四章写到叹息桥:“我正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一边是宫殿,一边是牢房。举目望去,许多建筑从河上涌现,仿佛魔术师把魔杖一挥,出现了幻象。千年岁月围抱我,用它阴暗的翅膀;垂死的荣誉向着久远的过去微笑,记得当年,多少番邦远远仰望,插翅雄狮国的许多大理石城堡,威尼斯,就在那庄严地坐镇着一百个海岛!”看过拜伦的这首诗,我就不再向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叹息桥那些充满着世俗市侩气息的故事了。因为渡过叹息桥的人,有些可能是无赖;但在那个时期,经过叹息桥的人更可能是为争取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英勇斗争的勇士,对这些不幸的人是不应该讽刺和嘲笑的。因此,回过头来,如果我再听到这样的经典故事,即“某判了死刑的犯人,透过叹息桥的小窗户,正好看到桥下一条小船上,他的情人正抱着一个男人在热烈地拥吻,这位死刑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后,一头撞到叹息桥过道坚硬的石头墙壁上,流出大量鲜血后死去...... ”就不会那么惆怅了。我认为这故事的层次较低,除了作为谈资笑料得到哗众取宠效果之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即便确有其事,那这个死者不是风月场上的纨绔子弟,就是个十足的混世魔王或无赖。因为无论是为坚持宗教信仰而殉教的信徒,还是为普通民众谋福利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者,都会从容地面对绞刑架。对于身边曾经热恋过的女人,他们应该有俄罗斯民歌《草原》里那位即将死去的马车夫的胸襟,这位马车夫请同伴埋葬他,他动情的说道:“转告我爱人,不能再相见,这个定婚戒指,请你交还她。爱情我带走,请她莫伤怀,重找知心人,结婚永相爱。”
拜伦的诗里已经涉及到了威尼斯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它特殊的起伏跌宕的历史,可以看成是这个海洋之邦三百年兴衰的缩影。经过叹息桥,我们很快来到熙熙攘攘的圣马可广场。意大利的广场远不能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相比。但我们这次见到的圣马可广场据说已经是经过翻新扩大的了,原来的广场中间还是有一条运河的。在12世纪,为了迎接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及皇帝菲特列一世,威尼斯人将运河填平,广场扩大。到了威尼斯强盛的14至15世纪,当地人进一步改建了人们引以为骄傲的总督宫和圣马可教堂,到16世纪还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翻新计划。我存放在电脑中的照片里,能够用一张照片说明圣马可广场附近著名景点的,是我在汽艇上拍摄的这一张:
照片的左侧最高的像一支铅笔样的建筑物就是建于9世纪,足有96米高,连德国大文豪哥德都建议要爬一爬的威尼斯钟楼。圣马可广场位于钟楼的那一边,这里暂时看不到。眼下我们看到的是圣马可广场旁边靠近大运河的皮亚札塔广场,仔细看它的前面靠近运河处有两根粗大抢眼的巨形圆柱。左侧的一根叫“托达洛(Todaro)”柱,其顶端人像是威尼斯的早期的守护神泰奥多雷,他脚踏着一只像鳄鱼状的动物,代表他已经制服了恶龙[1];右侧的一根叫“马可”柱,它的顶端是带有翅膀的圣马可之狮,据说它是继泰奥多雷之后的威尼斯守护神[2]。在威尼斯经商仅靠海运的古代,这两根柱子之间既是出入口,也是处死犯人的地方。因此古代的威尼斯人认为通过两柱子之间不吉利。照片右侧离我们最近处即是总督宫,它占据了照片的大部分。它的左后方是时钟塔,它的右后方的阴影处就是叹息桥。 这里没有圣马可教堂的影子,因为它的位置在于时钟楼与总督宫的拐角处。
我仔细地寻找,在圣马可教堂前面,始终没有找到旅游资料上讲的威尼斯人在13世纪初从君士坦丁堡掠夺来的駟马青铜雕塑。虽然这四尊青铜马雕塑是用不那么光彩的手段得到的,但它们足以见证威尼斯这个城邦国家曾经有过的那种显赫的辉煌。公元828年,据说两位威尼斯商人从亚历山大取回了圣马可的遗骨,并且宣称圣马可就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先前遗骨曾经存放在总督宫的一个礼拜堂里,公元10世纪,开始兴建圣马可大教堂。这以后的数百年,都是威尼斯国力强盛时期。教堂融合了东西方各种文化的特色,有大量拜占廷的文化的融入,整个教堂外形模仿了君士坦丁堡教堂的式样。教堂内有威尼斯商人从东方带来的大量装饰品,除了青铜马之外,还有大量十字军东征时带回的战利品,有从海外搜罗来的大量宝贵的包括黄金在内的装饰材料。教堂到处可见黄金装饰,因此又称黄金大教堂。
亚德利亚海没有直接侵蚀威尼斯的海岸,是因为威尼斯周边有近百个小岛屿吸收缓冲了大海汹涌波涛的能量,保护了威尼斯人的产业和家园。威尼斯的早期祖先来到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们与大自然作斗争,他们向大海索取,他们精打细算,他们通过经商,终于在这片海滩上积累了巨额财富。别看它仅7.8平方千米的面积,却曾经拥有全欧洲最有的人力、物力和权势。
公元687年,威尼斯产生了第一任总督,建立共和国。建国初期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一个附属城邦小国。公元9世纪时取得自治权。进入中世纪后,精明的威尼斯商人控制了欧洲与黎凡特的贸易线路,并向亚德利亚海扩张。由于它曾经协助拜占廷帝国击退了诺曼人的进攻,在1082年获准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建立免税通商的商站,从那以后源源不断地获得丰厚的利润。数次十字军东征时间,威尼斯不但巩固了其在东方和爱琴海沿岸的地位,还巧立名目地占有了拜占廷的大片领土。包括我曾于2009年游览过的如今属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和埃维亚岛。威尼斯的贸易竞争对手是热亚那共和国,经过1298年至1382年的四次海战,威尼斯终于战胜了对手,成为显赫近三个世纪的称霸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海洋强国。
我国的《增广贤文》里有“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说法。威尼斯历史上的一些故事,或多或少印证了这个说法。电子游戏爱好者可能会知道《文明5》这部宣扬海洋霸权的策略游戏,以及游戏中的主角丹多洛的形象。游戏里那位一头银发、意志坚定、老谋深算、所向披靡的老人,历史上还确有其人。他就是在85岁高龄,已经双目失明还被威尼斯大议会选为总督的恩里科.丹多洛。在威尼斯旷日持久的贸易与领土的扩张中,贵族与商人先是相互掣肘,后是相互融合,终于成为强大的贵族阶级,国家即为他们掌握。当时国家的最高立法和监察机关皆由480名议员组成的大议会掌控,掌握着国家行政权利的是元老院,元老院成员由大议会选出,国家首脑称为总督。当丹多洛被选为总督时,一般威尼斯人对他并没有抱太多的希望,认为他活不了多久,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只是一个过渡人选罢了。谁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耄耋老头就是威尼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最有领导才能的总督。他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规定总督的权利和职责,修改刑法,改革币制,促进东方贸易;他先后与邻近的城邦小国维罗纳和特雷维索、与拜占廷帝国、与阿奎莱大主教、与亚美尼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订立条约。最受争议最遭人唾骂的就是在第4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依仗威尼斯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造船能力,向法国贵族施压,让十字军帮助他占领1183年因叛乱脱离威尼斯的亚德利亚海东岸城市扎拉。当时这座城市在教廷和匈牙利国王艾默里克的保护之下,是一个基督教港口城市。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本来是要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但这次东征甚至都没有踏上穆斯林的领地一步,却错位地将应该挥向异教徒的冰冷的刀剑,砍杀得扎拉城里基督教同胞血肉横飞。后人评价说,对扎拉城的洗劫是历史上最无耻但也是最有利可图的一次洗劫。1182年君士坦丁堡曾经暴发过一场反欧洲人的暴动,许多欧洲人,尤其是威尼斯人成为攻击的目标。这时的恩里科.丹多洛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仍血气方刚,他决心在攻陷扎拉城后,继续借十字军的力量,一鼓作气攻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以报他们20年前屠杀威尼斯公民的一箭之仇。1203年6月,第四次十字军远征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打打停停,讹诈欺骗,宫廷内乱之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豪华富裕的城市终于在1204年4月被攻克。城门洞开之后,十字军大势烧杀抢掠三天。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优良传统的法国印象派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3]中就描绘过十字军屠城的残酷。
实际上直到1204年,拜占廷帝国已经抵挡了穆斯林的多次进攻。就是说作为基督徒的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士兵和部分民众是跟萨拉森人[4]打过交道的,他们甚至并不那么反对穆斯林的军队入驻。在这些基督教徒的眼中,虽然穆斯林是一个无情的征服者,却是一个比较温和的统治者,因为他们允许基督徒继续崇拜自己的神,只不过在他们的统治下,信奉伊斯兰教不需要纳税,不信奉伊斯兰教需要纳税而已。1204年的春天,由法兰克人、威尼斯人、佛拉芒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第4次十字军东征的军队连续三天贪婪而残忍地洗劫这座城市的时候,饱受战火煎熬生灵涂炭的君士坦丁堡人难怪不说“萨拉森人也比他们仁慈。”后人评说第4次十字军东征,是一场由商人操纵的地地道道的洗劫之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说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圣城,当时的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实际控制,为了夺回耶路撒冷,西方基督教国家才先后共发起八次十字军东征,即所谓圣战。但强悍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实际控制了第4次十字军的东征,为了给威尼斯复仇,这次东征完全错位。而丹多洛本人在占领了这座基督教的城池君士坦丁堡后,由他主持一切事务,他可是极力在维护威尼斯的国家利益。也有人对他说长道短,说他曾经把一些珍贵的大理石运回国内,令其儿子在威尼斯建造丹多洛宫。但他死后的确是埋葬在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从这一点上说他谋私利似乎站不住脚。他作为一个威尼斯总督是出色的,但在基督教世界里,他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径,招来了众多的骂名。因为正是他这个瞎老头将欧洲中世纪几万名战士,当成了威尼斯共和国扩张势力的工具。遭受他洗劫过后的拜占廷帝国从此元气大伤。虽然后来的东罗马帝国王庭重新回到君士坦丁堡,但再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繁华和威武状态;而且每况愈下,最终于1453年,被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有千余年历史的东罗马拜占廷帝国从此灭亡。所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记载:第4次东征最终的结果,却是为伊斯兰教统治整个中东铺平了道路。
我在这篇游记的第一集曾经介绍过基督教的起源及其发展。这里涉及到伊斯兰教。我接触的伊斯兰教,还得从我们的中专时代说起。当时我们班有好几位男生被宗教柔软舒适的屏障轻轻地撞了一下腰。班里有一位回族姑娘,她的皮肤特别白晰,眼睛特别闪烁,待人特别热情,笑声特别爽朗。她的笑容和略带沙哑和柔和声音能甜到你心底里去,以至于我班好几位与她频繁接触的男生都认为她对自己有那么个意思。谁知毕业后不久,就听说她已经找了婆家,并且很快就结婚了。得知这个消息,我了解的那几个男生,几个星期都惆怅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其实这是我班同学对我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知之甚少,他们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和塔塔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200多万,统称为中国穆斯林。中国穆斯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具特色的“清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穆斯林兄弟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伊斯兰教的始祖穆罕默德原为阿拉伯商人,得到神的天启后创立该教。有趣的是,穆斯林也承认耶稣和耶稣之前的先知们确实是先知,但是他们深信穆罕默德是世上最后一位先知,能够指引大家走向唯一真神安拉的怀抱。前面说过,穆斯林对异教徒比较宽容,即便是穆罕默德二世这样勇猛的悍将,在疯狂地洗劫过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将其重建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在君士坦丁堡城内,作为基督教重要派别的东正教,完全是在他的恩赐下存活下来。他甚至还从威尼斯请来了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詹蒂利.贝利尼来为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场所制作壁画,君士但丁堡牧首的职位得以保留,其宽广的心怀和对异教徒的包容可见一斑。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在改变世界格局的同时,也极大的隐匿的改变着威尼斯的国运。因为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威尼斯就站在了基督教世界的最前线,威尼斯众多的殖民地自然迟早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盘中餐。穆斯林的领袖们往往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表现得非常睿智。比如他的阿拉伯士兵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奥斯曼苏丹要求这些南征北讨的阿拉伯蛮族向被他们征服的民族学习,这里主要是指拥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被他们灭亡的拜占廷帝国的希腊人。欧洲在十二世纪就开始兴办大学,大学里用拉丁文讲授的希腊学术泰斗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还讲授古希腊大量的天文、数学和医学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首先由穆斯林的阿訇将希腊文翻译为阿拉伯文,在西班牙,这些学术著作由阿拉伯文又翻译为西班牙文,再由西班牙文翻译为拉丁文。阿拉伯人允许欧洲北部的学者前来抄写这些文献。这么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应该说是作出了贡献的。
有运筹帷幄的领袖,有中央集权的调度,有善于学习的人民,有纪律严明的军队,有作战勇敢的士兵,这样的民族自然是会强大起来的。当基督教国家内部纷繁复杂的矛盾不可调和,以至于刀兵相见,让同一信仰的教徒自相残杀的时候,正好给奥斯曼土耳其人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对于威尼斯的海洋霸权,穆斯林的高层领袖表现为极大的耐心。起初,他们根本就没有实力与威尼斯在海洋上竞争,但威尼斯也不能阻止他们在陆地上一个个地蚕食基督教国家的城池以及威尼斯的一些偏远殖民地。直到1423年,即丹多洛劫掠君士坦丁堡后的220年,奥斯曼帝国才开始在海上与威尼斯进行长达7年的争夺爱琴海和亚德里亚海的海战。1463年当战火重燃时,威尼斯人想有个和平的环境经商,因此最终签署了有利奥斯曼帝国的条约。到1480年,已经不惧怕威尼斯的奥斯曼帝国的舰队围攻了罗德岛,并夺取了意大利东南部属威尼斯殖民地的奥特朗托城。
这是一张我站在钟楼顶上拍摄的威尼斯城市一角的鸟瞰图。我想象它就是十五世纪时的威尼斯共和国。也许当初塔楼没有这么多,房屋没有这么密。由于航海,国内聚焦了巨额的财富,“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威尼斯的子孙们从小娇生惯养,不再像他们的祖先那样有种生存的压力和紧迫感。养尊处优的后代让威尼斯国内歌舞升平,再没有像丹多洛时代那样,70%的男人能够驾驶航船出海经商。到了十五世纪以后,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市里能够航海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人们在内地购置土地,靠着收租过稳定的生活。但生存竞争的法则可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五世纪的威尼斯虽然还十分强大,但已经慢慢开始在走下坡路了。“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威尼斯在最需要有一名果敢领袖的时候,这片肥沃的土地,这个美丽的国家就出不了一个勇于担当重任的统帅。好几次战斗有绝佳的机会可以击溃敌人,好几次谈判可以发狠话讲硬话,但那以后的几百年间,威尼斯就没有出现一个能够挺身而出的像丹多洛那样果敢的总督。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470年发生在爱琴海上内格罗蓬特岛屿的战斗,当时这个作为希腊门户的岛屿是威尼斯的殖民地,也是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威尼斯与穆斯林阵营对峙的最前线。穆罕默德二世御驾亲征,志在必得。威尼斯的守将保罗.埃里佐苦苦支撑,等待援军的到来。当奥斯曼皇帝看到地平线上威尼斯援军舰队众多的桅杆时,曾经流下痛苦的眼泪,心想这一次战役肯定要失败了,这会让他失去了夺取希腊门户的最好机会。但是援军的统帅害怕奥斯曼的大炮,在千钧一发之际优柔寡断,停滞不前。穆罕默德二世抓住良机,一鼓作气,攻陷内格罗蓬特,且将守军屠杀殆尽。
这边说说基督教国家内部的纷争,1508年威尼斯差一点遭受灭顶之灾。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疆域宽泛,遭到周边国家的妒嫉。那年由教皇朱丽叶二世领导,周边国家结成了康布雷同盟。其目的是想通过战争,迫使威尼斯就范,从它广袤肥沃的殖民地国土上分一杯羹。教皇想夺取罗马纳,西班牙想要阿普利亚海港,法国想要克雷莫纳,匈牙利想要达尔马提亚。大规模的对威尼斯的战争是由法国发动的,1509年威尼斯在安那迪劳战役中遭受惨败。但还算聪明的教皇想到,亚平宁半岛上还只有威尼斯有能力与强大的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相争,于是所谓的同盟分裂,威尼斯总算保住了本土和他的大部分属地。
再说1570年奥斯曼帝国成功地入侵了威尼斯的殖民地塞浦路斯。不久,虽然包括大量威尼斯军队在内的由西班牙国王的弟弟唐胡安指挥的神圣联盟海军在勒班陀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奥斯曼土耳其海军遭至惨败。但威尼斯人这时候大多安于现状,有的甚至沉溺于声色犬马,远没有他们的祖先那样的雄心斗志。当确定失去塞浦路斯后还很快跟土耳其人议和,打了胜仗还主动赔款30万杜卡特,真是卑躬屈膝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听说拥有世界文坛声誉的西班牙小说家,《堂吉诃德》的作者米格尔.德.塞万提斯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并且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左手。要知道海战的结局是这样,我想大作家也会用他那唯一健康的右手扼腕叹息的。到了十七世纪,威尼斯经历了1620年的经济危机,1630年的大瘟疫,经过长期争执的克里特岛也失去了。就这样,在基督教内部的打压和奥斯曼帝国的威逼之下,威尼斯一点一点丧失了他在海外的大片殖民地。加之新大陆的发现,海洋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逐渐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威尼斯渐渐失去了其海洋贸易大国的地位。到十八世纪,威尼斯的海军逐渐衰弱了,他们的商船数量也锐减,仅剩下300条经常受到奥斯曼帝国层层盘剥的商船。等到拿破仑大军的铁蹄横扫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时候,威尼斯已经无力自卫。当拿破仑发出了最后通牒,1797年5月12日,最后一任总督路德威科.玛尼宣布无条件投降,大议会宣布共和国终结。当年的10月17日,法国和奥地利签署《卡普福米奥条约》,两国分割了古老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全部领地。威尼斯的城市部分变成了奥地利的一个省,即威尼斯省。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成立,当时除了威尼斯和教皇领地之外,意大利统一。5年之后,意大利与普鲁士结成联盟,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加里波第组织的志愿军在亚平宁山区取得胜利,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同年10月,奥地利与意大利签署“维也纳和约”,归还威尼斯。威尼斯总算是回到了意大利的怀抱。
啊,称霸海洋三百年的威尼斯共和国就这样划上了一个句话。今日威尼斯的街道旁还耸立着当初成就“亚德里亚海女王”光荣的勇士及守护神的雕像。有人说民族一般是不会消亡的,即便是一个民族的领袖死亡了,可是作为这个民族的普通民众仍然存在,可能因时间关系,这些普通的民众慢慢地会被当地人同化。而国家有人说像是一件衣裳,旧了就会要脱掉的。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够保护他的人民,那么人民可能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国家或另外一种类型的国家,这可能就是民族迁徙或王朝更迭的原因。以前强大的威尼斯共和国让它的人民过着富裕的生活,享受着海上霸主的威风与特权,让他的人民发财致富。而如今威尼斯共和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新的意大利将他们划为一个省,让威尼斯人在新的环境中继续休养生息,让他们发挥地域的优势,以旅游业为主来维持生计,也其乐融融。
这里有两张总督宫的照片,一张是临街的一面墙,一张是我站在钟楼上拍摄的总督宫反C字形建筑物的鸟瞰图。据说这总督宫是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就一直是威尼斯的心脏,即威尼斯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心。这一哥德式建筑在历届总督的不断改进和翻新下,逐年扩大。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个大楼的外形大约奠基于13世纪末期。可惜我们整个在威尼斯的有效参观时间仅仅半天,我们的驻地虽然离威尼斯不远,但路上堵车耽搁了,到威尼斯的时候差不多快到了中午时分,没有可能排队进到总督宫内部参观。听说内部的装饰体现了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风采。
总督宫的主体用粉红色的大理石,还特别以白色的拱廊作为这座大厦的基座,以营造一种古人很久就想象的类似现代豪华游轮上层船体的结构,有一种可以随波飘动的感觉。我几位曾经进入过内厅参观的朋友向我吹,他们看见了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黄金阶梯、武器室、罗盘厅、大议会厅和元老厅等,甚至在各种会议厅的外面,还专门设置有等候召见的贵宾休息的区域,那里有椅子,墙壁上有精美的图画。还说里面充满着提香、提耶波洛等威尼斯画派的名家作品。这些估计都是威尼斯国力鼎盛时期的产物。
总督的临街正面有七个巨大的拱形窗,中间那拱形窗的上端有威尼斯守护标记圣马可翼狮。这张鸟瞰图也可以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总督宫临水的一面,在前面水上拍摄的图里我们已经见到了,只是通往叹息桥去的那一面我们看不到。我们在这张鸟瞰图里仅见到了那一栋楼向阳的一面,即与有圣马可翼狮的这栋楼平行的上面那一栋,它的近海一则有一个走廊通向窂房。
这就是著名的圣马可广场的东北角,这张图的左边是柯瑞尔博物馆,右边即时钟塔。这时钟塔于1496年由柯度西设计,是威尼斯最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之一。塔上除镶嵌着巨大的时钟外,还有大量的装饰物品。有太阳、月亮和表示宗教色彩的一些图案。时钟的上方有圣母玛莉亚和带翼狮子的雕像,屋顶上的大钟像是由两个铜雕塑的人在控制,成为威尼斯赫赫有名的特色地标。我们到这里来的日期是2015年7月,正是世界各地流行使用自拍神器的时候,图片的右下方可以看见一对情侣在准备他俩的自拍。
柯瑞尔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一位威尼斯士绅柯瑞尔而设,这位士绅1830年去世时将他本人的所有收藏品全部捐给市政府。据说馆内有卡诺瓦雕刻作品,有比较完整的13-16世纪威尼斯派画作,还有记录贵族家庭请家教在家里教授舞蹈的画像等等。我只是来威尼斯之前在资料上看到的这些,但因时间和旅游团安排等原因,这些艺术品我都没有见到。在柯瑞尔博物馆内,旅游团倒是安排了一次我们参观威尼斯手工业精品制造水晶玻璃花瓶的行程,这次参观没有什么购买商品的压力,而工艺制作表演的确让我们大开眼界。
工匠师傅当着我们的面,将烧红的水晶玻璃材料吹成圆形花瓶主体。然后将尾部那一端拉长并将其弯曲为一个精美的花瓶把手。整个过程,除去在电炉中加热的时间,总共才用了三分钟。一个漂亮的水晶花瓶就制作成功了。开始我们一个个目不转睛,随着工艺品的成功制作,又看得我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心底里赞叹威尼斯的子孙如今是靠手工艺在为旅游业增添光彩。
虽然在柯瑞尔博物馆内我们没有见到有关贵族请家教的画作,但在广场上,我却意外地见到了让人们会产生很多联想的一幅青铜雕塑。因为广场人多,我们登钟楼要排队,就在排队的时候,我在逆光条件下,随意拍摄了这张表现家教的雕塑照片。效果虽不理想,但歪打正着,贵妇人和孩子的脸等部位有剪影的效果。那只作为威尼斯标志的翼狮,似乎是代表家庭教师;受教育的显然是个聪明的男孩子,胖胖的,十分活泼可爱,但又有点桀骜不驯;上课肯定不认真,学习效果肯定较差,受到母亲训斥后,又讨好地央求母亲原谅;但身段极其动人的贵妇人仍然十分生气,当然她生气的样子,她那挪动转向的腰身,不理男孩子的神态,让雕塑极富感染力;她右手臂上有一根象征着惩罚小孩用的鸡毛掸子,更增加了雕塑的想象空间和魅力。他让我想到了我国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孟母三迁的故事来。
如果是在更深层次看这尊雕塑,可以认为这是一幅凝固的威尼斯兴衰解说图。代表威尼斯标志的带翼雄狮,它正苦口婆心地将已经汇聚成册的威尼斯祖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祖辈们开拓疆土的雄心壮志和父辈们精明练达的经商本领教给他们的子孙。可惜他们的子孙生活条件太过优越,因而没有很好地学习,就不可能很好地继承,因此也就难以承袭昔日威尼斯共和国的辉煌。他们的母亲生气也于事无补。
可惜我们是7月份到的威尼斯,如果是2月份,就可以见到光彩照人的“面具节”,即举世闻名的威尼斯嘉年华。我在威尼斯的大街上,在各种肤色各种风度和散发着各种气味的人群中匆匆忙忙地赶路,因为集合的时间快到了。在某一刻猛地抬头,欻然见到一只在空中飘荡的面具,精美的形象逼真的面具,让我的眼神发生了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从吓了一跳的惊愕到由衷欣赏的惊叹的一次极其迅速的灵变。
在商店的橱窗里,我看到了更多各式各样的面具。据说面具节时,街道上的人们都会戴着威尼斯的传统面具,脸上还涂满各色油彩,插着各式羽毛,都像是去参加化妆舞会一样。
这些图说明从圣马可广场看钟楼,以及从钟楼顶上看圣马可广场及其它美景。是我的学生一家人邀请我登上威尼斯的钟楼的,威尼斯本来就像是人间仙境,到钟楼顶上,更像是自己已经飘然成仙了。那些美景,真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我首先从高处,向正南方向眺望,可以看到了地上难以看清楚的皮亚札塔广场两个巨大圆柱的顶端。还有对岸俏丽的圣乔治教堂,它也有钟楼,它的钟楼是俯瞰威尼斯的最佳视角。它建筑于公元8世纪,它真像是从海底下升起来的琼台楼阁......
从钟楼顶看圣马可广场以及这一方向的威尼斯城西一大片区域:
从钟楼高处看圣马可教堂的洋葱头屋顶以及这一方向的威尼斯城东北一大片区域:
从钟楼上看圣马可广场东北角的时钟塔以及这一方向的威尼斯城北一大区域:
这是正在维修中的里奥托(Rialto)桥。初建于1180年,开始是一座木桥,1444年的一次庆典活动,它不堪重负,桥面折断。1592年改建为石桥。据说它是第一座跨越大运河的桥梁。是一座跨径28.8米石拱桥。桥的拱矢高6.4米,桥面宽22.9米,桥的两侧用了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白色的大理石为建筑桥身材料,桥中央有厅阁,桥的两侧商店较多,出售的小宗商品具有威尼斯特色,如金银饰品、面具和水晶玻璃制品等。因它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部大作,其故事情节就取材于这里。几百年来,后人不断以电影、电视、歌剧和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将其展现于观众面前。因故事里的反面人物是犹太人,因此有人认为这部作品还有那么一点点倾向性,犹太人对它很不以为然。
这座桥叫Scalzi桥,是一座比较轻巧的混凝土拱桥,也是跨越大运河的第三座桥,在一个叫Santa Lucia火车站的前面。其右岸是圣西蒙匹卡罗教堂,左岸则是赤脚修士教堂。因此这座桥又叫“赤足桥”。1934年由意大利工程师Eugenio Miozzi设计建成。
我看资料威尼斯还有一个叫Accademia的桥,被称为是“学院画廊”,在大运河的南端,一边是圣马可广场,另一端是学院美术博物馆。我们乘坐的快艇可能没有经过那里,或者经过那里了,我正在为同船的朋友照相而耽搁了拍它,所以我的相机里没有找到这座桥,有点遗憾。但备受人们关注的威尼斯第四桥,我可没有放过它,拍摄了好几张它雄伟壮观的图片。在修建第四桥之前,连接大运河的仅有以上说的三座桥。而建设一座连接Santa Lucia火车站和Roma广场的计划早就提出来了。要想建设威尼斯大运河上的第四桥,这可是一件大事情;因为威尼斯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名气太大。那三座已经建成的桥也太出名了,有这么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第四桥建得差劲,那设计师会背上骂名的。所以,一般的桥梁专家都不敢轻易接受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2001年的公开招投标,西班牙的桥梁专家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钢拱桥设计方案终于得到认可。
我们现在看到的威尼斯第四桥是2008年建成的,它是一座人行桥梁,坡度很小,适宜残疾人士通行。它的桥面板采用安全的回火玻璃和天然的伊斯特拉大理石,加上轻质的钢材,让它的造价高达每平方米2万欧元。总造价为940万欧元。
我们从第四桥的底下过,见到它特殊的拱肋结构。此桥总长为94米,它采用极其平坦的矢跨比(1/16),这让它与其它那三座跨越大运河的陡拱结构旧式桥梁形成明显的反差。显示出它人性化和现代化的特征。
这是著名的土耳其货仓。威尼斯共和国由盛而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掠夺和打压。作为一个亚德里亚海和地中海的海洋贸易大国,居然也有一座土耳其的货仓,说明建设货仓之时,共和国已经是国运不济了。
这张照片里我们看到的是耸立在大运河河口的安康圣母教堂,她曾被人们比喻为“站在沙龙门口的淑女”。难忘的1630年,威尼斯爆发烈性传染病鼠疫,有95000人命丧黄泉,占当时威尼斯的三分之一的人口。参议院决定,如果威尼斯能够从这场灾难中幸免,就要盖一座新的教堂献给圣母。这就是我们眼下见到的这座教堂的来历。奉献给圣母的教堂自然要求规模宏大,教堂建筑足足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著名的建筑师隆盖纳接受这项任务时26岁,待教堂建成后仅一年他就去世了。每年的11月21日,这里会云集成千上万的信徒,他们是来感谢圣母挽救了威尼斯的先人的。同时他们也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祈祷。想象力丰富的人们甚至将宽广的底层大厅堂看成是圣母孕育生命的子宫,教堂的大圆顶就象征着圣母的冠冕。
接下来,我请我亲爱的读者随着我乘坐的快艇和我的相机去逛水城威尼斯。百闻不如一见,我写多了,大家认为我在吹牛,让美丽的水城威尼斯自己用她多彩娇媚的身段说话吧。
最后两张图我们看到的是威尼斯的火车站,以及与火车站和汽车站相连的铁路桥和公路桥。我们现在远远地见到的白色锯齿状的威尼斯的铁路桥,建于1846年,它长约4公里,与大陆相连接。据说,当年的茜茜公主曾乘坐火车,沿着这条铁路桥进入威尼斯。如今,这里仍然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旅行列车,东方快车的始发站。最后一张图的更远处一条长长的深色桥梁,即1932年建成的威尼斯本岛与外界联系的公路桥。
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传奇浪漫经历,同时享有“水城”、“水上都市”、“亚德里亚海的女王”和“桥城”等美誉。2001年1月1日清晨,威尼斯城响彻让人心惊肉跳的警报声,它提醒人们洪水即将到来。威尼斯人又要面临一场与水的斗争。其实在这场斗争中,威尼斯人已经处于下风了,洪水正在无情地吞噬着威尼斯柔美的躯体。1900年起,圣马可广场每年被洪水淹没10次,现在,每年被淹没60次。如果任其发展,或许在本世纪末,美丽的威尼斯就会沉入水底。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意大利和威尼斯地方政府想了很多办法,但都各有各的弊端。还是《荀子.修身》里的一句话“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然,这可是关系到威尼斯将来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但不能总是议而不决,要付诸实际行动才行。听说有一项防洪闸门建设工程已经于2009年10月动工,耗资达30亿美元。但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引起海平面升高过快,还会导致工程失败的。
“千年岁月围抱我,用它阴暗的翅膀;垂死的荣誉向着久远的过去微笑”。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要紧的是要展望未来。威尼斯人将要接受新的生存竞争的考验。这个竞争者不是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不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转移,而是温室气体排放效应,是全球性的海平面的上升和威尼斯地面的不断下沉。
威尼斯离我们渐渐地远了,她就像一个风姿卓约的妇人,虽仍有出水芙蓉的惊世魅力,但她的未来注定充满坎坷,还将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
注释
1、“托达洛(Todaro)”柱,其顶端人像是威尼斯的早期的守护神泰奥多雷,他脚踏着一只像鳄鱼状的动物,代表他已经制服了恶龙。
2、“马可”柱,它的顶端是带有翅膀的圣马可之狮,据说它是继泰奥多雷之后的威尼斯守护神。
3、法国印象派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这幅名画是直接从《有画网 www.youhuaaa,com》下载的。不是本人原摄。
4、萨拉森人 萨拉森人(Saracen)最原始的含义,系指从今天的叙利亚到沙特阿拉伯之间的适应沙漠边缘生活的游牧民族。后来泛指中古时代所有的阿拉伯人。可以说,萨拉森人就是阿拉伯人。还有一种理解,萨拉森人仅仅指中世纪时期存在地中海的阿拉伯人海盗。
- 1 俄罗斯游览(中)
- 2 俄罗斯游览(上)
- 3 探访里钓岛老家
- 4 杭州径山寺游记
- 5 尼罗河的斜阳及游艇晚会
- 6 回顾埃及
- 7 草根游记(二)
- 8 草根游记(一)
- 9 塞外风光
- 10 雅典回眸
- 11 日内瓦湖畔及市区
- 12 梵帝冈见闻及遐想
- 13 赛纳河、圣心教堂和铁塔的观感
- 14 巴黎铁塔游记
- 15 走向巴黎
- 16 风雪弥漫少女峰
- 17 少女峰与因特拉肯小镇
- 18 琉森湖畔的琴声
- 19 过了步行边境桥就到了瑞士
- 20 列支敦士登印象
- 21 奥地利印象
- 22 罗马三景
- 23 万神殿
- 24 纳沃纳广场的联想
- 25 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
- 26 解读佛罗伦萨
- 27. 威尼斯浏览的感慨
- 28 浏览洛杉矶环球影城
- 29 丹麦城
- 30 对斯特恩码头的记忆
- 31 从米兰大教堂的故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