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稍候...
凤城简介:建置沿革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东兰州辖地设内六哨和外六哨,今凤城镇为外六哨中的凤山哨辖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外六哨另置土分州,为凤山土分州凤山哨辖地。民国8年(1919年)废州设县,哨改称区,为凤山区。民国22年县将6个区划分为8个乡,称城治乡。1950年为第一区。1958年归属城厢公社管辖。1961年为凤城镇。1962年7月凤城镇归属城厢区。1970年归属城厢公社。1972年从城厢公社另设立凤城镇。含巴烈、凤城两个大队和巴旁村的巴旁屯。1984年全县设10个乡1个镇,同时将凤城大队改称凤城街居民委员会。将原凤阳公社管辖的巴旁、松仁、久文、才劳、长峒、拉仁、凤凰、兴隆、弄者、京里、恒里、良利、村兰13个村来属。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53个村民小组、390个自然屯。自然环境 凤城镇在县境中部,土山区占44.95%,石山区占55.05%。年平均气温18.5℃。年日照时数1398.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545.4毫米,年蒸发量平均值为1367.9毫米,夏季长而潮湿,多雨间有冰雹,历年相对湿度平均值为79%。冬夏季风交替规律明显,遇晴雨天,气候随之而变,晴暖雨凉,故有谚“四时皆似夏,一雨变成秋”。 巴旁、久文、才劳三个村在土山区,山沟溪流纵横,有国营凤旁林场、久文林场和良利林场,森林和水资源丰富。乔音河、九曲河、巴旁河流经境内。凤城、巴烈、恒里、松仁部分村民沿河而居,京里、拉仁有季节性溪流,长峒、凤凰、兴隆、林兰、弄者及松仁村部分地区石山高耸,水资源贫缺,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20世纪80年代后,采取群众自发、政府以工代赈和供给物资等办法,鼓励群众兴建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实施水柜集雨引水灌溉,将较平缓的山地改为田,种上水稻。 城镇建设 解放前只有河东河西两条街道,街道狭窄,雨天泥泞不堪。据民国30年(1941年)统计,有住房274户,1352人。住户多是茅屋。土司时期至民国7年期间,在城区建有武庙、城隍庙、文昌阁、水云寺等神祠佛堂。在城区河道上建石拱桥5座,建州厢小学堂一所。民国8年至1949年设立国民中学一所,民众教育馆一所,通俗演讲一所,民众阅报一处,公共体育场一处。21年城隍庙和水云寺被拆毁。以后其他建筑均因时势动乱,无人管理维修或人为破坏逐渐损坏消失。民国32年在城隍庙旧址建中山公园(已废)。23年城区始有宾阳、蒙山、百色等地的小商小贩落户经商。29年始有广益、华安两号坐商,三益、南客2间小客栈。此后,逐渐有杂货铺和米粉店。至1949年有商号2座、客栈2间、杂货铺4家、米粉店5家。 解放后,1954年新建凤阳街,全长1500米,宽12米,贯通城区南北,成为城区的中心。改革开放后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街道两旁高层楼房林立,形成行政机关、科教文卫、工交商贸、金融通讯、公共设施、居民住宅配套的小城市格局。经 济 经济以农业、林业、养殖业为主。198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97.92万元,财政收入4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元。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547万元,财政收入2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4元。 2002年全镇耕地14934亩,主种水稻、玉米,兼种黄豆、薯类。是年粮食播种48504亩,总产量6075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04.2公斤。有林18万亩,其中用材林7230亩,以杉木为主;经济林71100亩,以八角、油茶为主;杂木林36600亩。有大牲畜6928头(匹);年末生猪存栏21536头,山羊4986只,鸡鸭鹅94598羽。鱼塘212个,110亩,年产鱼31210公斤。蔬菜年产量215万公斤。有建筑材料加工,农产品加工,机电维修,木制工艺品,社会服务,工程建筑、交通运输等乡镇企业790个(含个体),从业人数4530人,年总收入1225万元,实现利润992万元。镇木制品工艺厂生产的木衣夹、木衣架,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东南亚及欧美13个国家和地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420万元,财政收入3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5元′。科 技 70年代初期大队、生产队建立农科站、农科组,开展深耕改土、玉米制种、推广良种、改革耕作制度、防治病虫、科学管水、科学施肥等方面的生产试验活动。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社队农科组织自行消失。 1982年镇成立科普协会,有会员82人。1990年后县选配1名科技副镇长专管科技工作。各村都指定主管科技的村长或副村长,村有农民技术员并明确职责任务。科普协会至2002年共举办各类技术人员培训班80期,培训4000多人次。指导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扶贫开发”等兴农兴粮项目。先后在各村选定8类水稻新品种进行“两段育秧”栽培,入户率达98%以上,稻田覆盖率为85%。稻谷亩产由150公斤增加到600~700公斤。选定黑白、桂顶一号、正大619等玉米新品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配方施肥,产量由原来平均亩产150公斤增加350公斤玉米干粒。自1990年全镇粮食生产年年获丰收。同时在部分村进行木薯“南植”、“华南124”、“木薯王”和红薯“南薯88”等种植试验并推广,木薯亩产量由300公斤增加到900多公斤,红薯亩产量从350公斤增加到1700多公斤,最高达2300公斤。1996年松仁村在冬种小麦地套种土豆试验,后在全镇推广。 1999年10月在巴旁村弄林屯创办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服务基地,25亩,引进高效优质蔬菜新品种,采用复种、间种、套种的种植方法,实行一年三熟制种植。引用先进技术,采用大棚、双膜、遮阳网,使用生态有机肥及生物农药,进行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亩年产值8000~12000元。亩年均收入3000~7000元。自2000年后,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全镇15个村(街)。至2002年全镇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种植蔬菜2500亩,年产值2000万元。卫 生 全镇有卫生院一所,卫生站一所,15个村(街)都设立卫生室。专业医务人员有西医14人,护师9人,中药师3人,西医士9人,护士1人,其他卫生技术管理人员5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政府强化民众爱国卫生意识,进行卫生综合治理整顿,从人畜饮水
凤城周边旅游景点排行榜(图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