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店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稍候...
柴胡店简介:乡镇柴胡店镇在宁津县城东10公里处,因史有柴、胡二姓在此合伙开店,故名柴胡店。曾为柴胡店乡,1984年改为柴胡店镇。全镇113.11平方公里。含132个村,耕地10万亩,56000人,314省道穿境而过,该镇为"全市明星乡镇"、"全市小城镇建设中心镇"、"经济工作先进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镇"、"全市蔬菜生产定点专业镇"。 镇政府驻柴胡店西街。柴胡店自古手工业发达,小百货销往全国各地,知名度很高,有“知道柴胡店,不知宁津县”之说。现柴胡店镇百业俱兴,地毯、机械加工等民营经济发达;东部的中国宁津东崔蔬菜批发市场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全国5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年交易额过5亿元;柴胡店是蟋蟀著名产地,所产蟋蟀骁勇善斗,闻名全国及海外。 历史 东汉末年形成小镇,后有柴、胡二姓合伙开店,故名柴胡店。1906年曾在此设区,1945年在此设镇。1958年称红丽公社,1984年改为柴胡店镇。2000年孟集、尤集两乡并入柴胡店仍称柴胡店镇。 旧时柴胡店素称“小天津卫”,以手工业闻名全国。手工棉织业、针织业非常发达。民国时期,建有隆兴、同义、振兴等工厂和联合社,纺织作坊达70余家,加工点遍布全镇各村农户,所产布匹、毛巾、带子、绦子、袜子等织品远销长城内外。当地有“只知道柴胡店不知道宁津县”之说。抗日战争时期,柴胡店曾为渤海军区赶做上万套冬装和40万条裹腿布,受军区嘉奖。柴胡店镇手工纺织业为后来宁津县的轻纺工业奠定了基础。 并入柴胡店的孟集乡前系孟集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孟集乡。汉光武帝遗留空城遗址在本乡境内,宁津新河横贯乡境东西。全乡33.17平方公里,1987年底全乡有居民14664人。乡政府驻孟集村,离宁津县城15公里。2000年6月15日,宁津县撤销孟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柴胡店镇。 并入柴胡店的尤集乡在县境东南边境,东南与乐陵为邻,西部与陵县相接,北与柴胡店镇、孟集乡毗连。全乡34.9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7562人。乡政府驻尢集村,离宁津县城16公里。2000年6月15日,宁津县撤销尤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柴胡店镇。2 经济发展该镇工农业发展迅速,全镇共有企业240家,个体工商户2854户,农业资源丰富,产小麦、玉米、棉花。该镇突出抓蔬菜、桑蚕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东崔蔬菜批发市场、孟集黄瓜市场、盖家香菜市场、尤集蟋蟀市场,年成交额4000万元,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以"三个代表"为内容进行党性党风教育,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镇党委、政府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3 名优特产该镇是黄瓜、韭菜、蚕茧的生产基地。黄瓜、韭菜生产产量占全县首位,黄瓜大棚6500个,小拱棚8000亩,韭菜15000亩,黄金梨、中华寿桃优质果品4000亩,桑园5000亩。4 特色产业柴胡店镇蟋蟀市场全国驰名,享誉港澳。据有关资料记载,香港斗蟀市场 上,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冠军斗蟀,就产于宁津县柴胡店镇尤集陈庄一带。现每年一度的蟋蟀节和繁闹的蟋蟀市场,吸引了全国及港澳诸多蟋蟀名师及玩家到来,年成交额达1.2亿元。5 专业村庄东崔村是以种植韭菜为主的专业村,周围村也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常年蔬菜在3万亩以上。为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1995年东崔村委会投资20万元,建起了一处占地20亩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为适应市场交易量增加的需要,在县、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1998年11月,东崔蔬菜批发市场按股份合作形式进行改制,本着自愿原则,鼓励本村种菜大户入股,按每股5000元交纳资格股金,共吸收社员108户,社员股金54万元。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社员内部民主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市场由合作社自主经营,村委会从市场的管理中完全脱离出来。1999年1月,宁津县柴胡店镇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在宁津县工商局登记成立。2000年10月,为满足发展需要,合作社又扩股190股。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44户,总股数达到了298股,社员股金总额达到149万元。 合作社成立以后,先后投资310多万元,对市场进行了三次扩建,目前,合作社所属的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占地8万平方米,有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80万元的经济实体。市场日上市车辆2100多辆,日均销售蔬菜60万公斤,日均交易额50万元,客户遍及晋、冀、鲁、豫、辽、吉、黑、蒙、京、津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成为鲁西北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依托市场优势,走出了一条以股份合作建市场,以标准化生产推动蔬菜市场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柴胡店周边旅游景点排行榜(图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