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崇善寺介绍: 太原崇善寺,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明初易为崇善寺,系三晋名刹,位于太原市上马街中部南侧。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晋王朱(朱元璋的第3子)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差岳丈永平侯谢成奏请明太祖朱元璋钦准,在白马寺旧址上建筑(扩建)新寺,由右护卫指挥使袁弘任监修,至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竣工,历时8年,晋王题额“崇善寺”。曾经的白马寺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藏经是它的第一宝。这里保存的佛教藏经,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在全国是少有的。大悲殿是本寺主要建筑,也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具有一种庄严的美。殿内豁敞明亮,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了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处处给人富丽、典雅之感。
太原崇善寺景点:现存的崇善寺,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为原寺的1/46,有山门、钟楼、大悲殿、东西厢房和东小院等建筑。解放后得到政府的精心维护,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失去了昔日古刹的博大雄浑,但仍然展示了古刹的堂皇和富丽,保持着“三晋名刹”和山西佛教事业管理中心(省佛教协会会址)的地位,是佛教文化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无论是宏丽轩昂、舒展健美的木构建筑,还是造型奇特、比例匀称的密宗造像;无论是构图丰满、色彩绚丽的壁画摹本,还是从宋迄今的各种佛藏版本及各种雕刻,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印刷技术和宗教历史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