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稍候...
石马简介:石马镇在兴城东北部,东接径南及梅县南口,西接龙田、合水,南毗永和、宁中,北接梅县石坑。107.78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石马圩镇,离兴城26公里。含石岌、上庄、下庄、三社、虎石、马上、马下、马石、新石、郑塘、新田、刁田、新群、陶背、小水、秀水、大觉、三联、向前、洋门、礤下、米渡、李塘、宫前、蕉联、公陂26个村,36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有9079户,36378人。属汉族。讲客家方言。2 历史沿革旧时石马镇由上庄、下庄、小水、刁田、礤下、马下、洋门、蕉坑8个堡组成,旧时曾称石马乡。建国后,1949年至1951年属龙石区(区址在龙田),1951年10月从龙石区划出设石马区(第十二区);1956年12月改为石马乡,1958年9月改为石马公社,1978年3月,分为石马、洋门两个公社,1983年11月撤消洋门公社并为石马公社,又改为石马区。1987年3月石马区改为石马镇。3 石马镇古迹(一)、三眼桥:三眼桥又名李溪渡是石马洋门乡跨石马河的一座三孔的石拱桥,故名为三眼桥, 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先生故居:光裕庐 用大麻石砌成,工程严整美观。传说当时现属宁塘区的石子岑有个富翁李某,在洋门一带购置田产,每年来到洋门收租,谷石颇多,石马河水势不少,无桥保通,需用木船渡运,遇大雨水涨,流势急湍,则渡船不通,隔河兴叹。李某死后,每年由他的妻子前来收租,感到渡船过渡,极大不便,乃出资建成三眼桥。因为寡妇的丈夫姓李,称三眼桥为李溪渡。经数百年该桥仍完整无缺。以前龙石公路经过该桥,现在西侧改建钢筋水泥大桥,汽车己不再在三眼桥上经过。 (二)文昌祠:在石马圩中央(现玻璃厂)。清代康熙卅七年(1698),合乡人建造,内有三层高的魁星阁。石马小学开办后用为校址。建国后,先后曾为区公所、公社社址。1963年改为石马卫院,现为玻璃厂。几经修整,己非原貌了。 (三)关帝庙:在石马圩文昌祠南侧,清乾隆二年(1737)合乡人建造,民国期间用为区政府,建国后为石小教室,现己拆除改建教学楼。 (四)先农祠:在石马圩,清代嘉庆年间建造,道光年间建岳王庙,光绪年间建药王庙,二者与先农祠相连,民国期间为石马小学教室,后改为华侨教室。 (五)中洲寺:原址在石马卫生院东北约一华里处,现公路西侧山窝里,明代时建造,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清末至民国期间、于此设中洲小学,建国后被拆除无遗,现为种植地畦。 (六)临江寺:原址在石马圩以西一里许,明代嘉靖年间建造,民国后期改建为宁石小学,建国后改名为新群小学。 (七)仙人庵:在仙人庵水库的边沿处,明代时建造,以后有所修整。 中洲寺、临江寺、仙人庵合称为石马三大寺。旧社会前往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甚多,烟火甚盛、现仅存仙人庵,附近设有苗圃场。 (八)镇康围(兴宁县旧志有记):在现今刁田新田两乡之间的小山上,修建于几百年前,为乡民避乱守望的古围寨。山上旧有墙垣,周匝一里余,辟东、西、南、北四门,现仅存北门墙垣几堵。观其规制,一若县城北门的所谓“曲尺门”。至于东、南、西三门在几十年前尚有少许遗址残迹,现己不可复辨。围寨中央(即山顶)原有五显宫一座,清道光七年(1827年)又建魁星阁一座。民国期间曾为田心小学校舍,以后小学迁址新建,乡民开荒种植,遗址己荡然无存。4 自然环境境内四周高山环绕,中间小山丘多,构成若干狭长盆地,主要有两支山脉。第一支由铁山嶂向西南延伸,阿婆石为最高,海拔682米,第二支由箭竹顶向东南转南方向延伸,雷峰寨为最高,海拔556米。石马河水系经石岌、上庄、下庄、三社、虎石、马上、马下、马石、新石、郑塘、新田、刁田、新群、陶背、小水、秀水、向前、洋门、桥下自东向西注入石壁水库。年均降雨量为1447毫米,年均气温20.4℃,最低气温零下2.7℃(1967年1月17日),最高气温为38.3℃(1978年8月1日),平均日照时数2065.1小时。1985年后开始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各届党委政府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我镇林地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5 乡镇经济2007年全镇粮食播种33036亩,总产13154吨,全镇水果种植8815亩,水果总产12838吨,产值1847万元;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642万元,年人均收入3760元 。 镇内建有仙人庵、得水寨、大狮、刁麻坑水库,其中仙人庵水库库容94万立方米,1979年全镇建成电站一座,装机173千瓦。1982年后,充分利用水资源,兴
石马周边旅游景点排行榜(图文攻略)